被嚴重誤解的基建!

  經濟學家說,“任何大基建都無法改變國運,能改變國運的是開放的教育、真正的市場經濟、完善的法治”。對基建污蔑、厭惡之情溢于言表。

  社會上很多人,一談到基建,也往往說它投入大、周期長、風險高,回報率低,覺得就是勞民傷財,甚至認為不少是面子工程、形象工程。這其實是對基建的嚴重誤解!

  基建,是工業(yè)與服務業(yè)的基座。沒有不斷完善的基建,工業(yè)與服務業(yè)很難發(fā)展與升級的,因為基建往往具有培育與發(fā)展壯大市場的作用。

  當今世界什么最貴?市場最貴,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。誰掌握最大的市場,誰就在全球擁有真正的主導權。    可是市場不是天生就有的,不是自然就會形成的,需要培育與擴大,前期投入很大,往往需要大量的軟硬件基建的投入,往往成本高昂,一般的國家往往承受不起,會出現債務危機。

  1、?市場孵化功能。進入二十一紀初,中國發(fā)力互聯網經濟,那么要發(fā)展國內互聯網市場需要做什么?一是硬件基礎設施方面,在全國大面積鋪設網絡,推動物流網絡調整優(yōu)化升級,推動計算機的普及。2003-2023年投入2.8萬億元建設4G/5G基站,占全球70%、鋪設165萬公里光纖,直接催生14億網民市場,支撐起8.6萬億數字經濟規(guī)模(2024年);全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絡與近十年新建的200萬公里公路,使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從18%降至14.2%(2024年),支撐起日均3.4億件快遞業(yè)務量,并為制造業(yè)原材料運輸成本降低23%。二是軟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,大力培養(yǎng)計算機人才,加大計算機職業(yè)技能培訓,出臺鼓勵互聯網市場發(fā)展的政策,營造互聯網良好發(fā)展的營商環(huán)境等。

  正是中國通過持續(xù)地對互聯網市場的軟硬件基建的投入,才使得我們趕上并超越美國互聯網市場,誕生了一大批互聯網企業(yè),如百度、阿里巴巴、京東、騰訊......

  特高壓電網建設使西部清潔能源東送成本下降40%,支撐東部數據中心集群PUE值降至1.1(2024年),成就全球最大算力網絡。

  港珠澳大橋通車后,珠江口西岸城市GDP增速提升2.3個百分點,高端裝備制造業(yè)產值年均增長19%。

  高鐵網絡實現1小時城市群通勤圈,將長三角、珠三角等區(qū)域產業(yè)鏈協(xié)同效率提升40%,工業(yè)品流通時效縮短50%。

被嚴重誤解的基建!(圖1)

  中國通過村村通工程實現4G網絡100%覆蓋,培育出7.2億農村網民(2024年),形成全球獨有的下沉市場生態(tài);

  對比印度:雖有人口規(guī)模但4G覆蓋率僅68%(2024年),導致其數字經濟規(guī)模僅為中國1/7。

  ag九游會官方網站

  國家儲備糧庫容量達9.1億噸,可滿足全民1.5年需求,戰(zhàn)略石油儲備90天用量,疫情期確保物價波動幅度控制在3%以內;

  對比美國:2021年得州寒潮暴露電網脆弱性,造成1300億美元經濟損失。

  適度超前建設原則:5G基站建設提前2年布局,支撐2024年工業(yè)互聯網連接設備突破7900萬臺;

  迭代升級能力:高速公路智能網聯改造使事故率下降37%,車路協(xié)同投資拉動自動駕駛產業(yè)規(guī)模突破5000億元。

  青藏鐵路通車17年(2023年),西藏旅游收入增長85倍,民族手工業(yè)產值年均增長21%;

  南水北調工程累計調水650億立方米,沿線城市工業(yè)用水重復利用率提升至92%。

被嚴重誤解的基建!(圖2)

被嚴重誤解的基建!(圖3)

  ??周期誤判?:將20年戰(zhàn)略投入折算為5年財務報表(高鐵網投資回收期實際為28年);

  ?    范圍誤判?:忽視技術外溢效應(北斗系統(tǒng)帶動地理信息產業(yè)突破8000億元規(guī)模);

  ?  主體誤判?:低估國家信用優(yōu)勢(中國政府負債率76.9%,顯著低于日本256%);

  ?  風險誤判?:夸大債務危機(中國基建貸款不良率僅1.2%,低于制造業(yè)2.8%);

  ?  價值誤判?:漠視國家能力積累(特高壓標準體系使中國掌握全球能源互聯網話語權)。

  ?   算力基建?:東數西算工程將西部清潔能源轉化率為算力的56%(2024年),支撐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成本下降70%。

  ?    人文基建?: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收錄1.2億件文物數字資產,催生元宇宙產業(yè)2000億市場。

  ?    生命基建?: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覆蓋13.6億人,使慢性病管理效率提升40%。

  ?基建本質是?國家能力的物質載體?,它既創(chuàng)造生產要素流動的物理通道,更構建文明演進的基礎規(guī)則。新中國用75年時間,尤其是近46年,建設了超過歐美百年的基礎設施存量(按等效工作量計算),這種跨越式發(fā)展正是后發(fā)國家突破全球體系封鎖的核心密碼。當某些理論還在用19世紀的鐵路投資回報率模型衡量現代基建時,中國已通過基建-市場-產業(yè)的正向循環(huán),重構了21世紀的發(fā)展經濟學范式。